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后,黔酒曾经进入了长达10年的低迷萎缩期。贵州省白酒产量一直在10万千升左右徘徊,低谷时仅8万多千升。但近年来,在国酒茅台的引导下,贵州的二线老牌名酒开始复苏、新品牌不断涌现。酱香酒品牌众多,茅台旗下就有习酒、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仁酒等品牌;贵酒、金沙回沙酒等老品牌纷纷重出江湖,将主打品牌换成酱香酒或兼做酱香酒;国台酒、林城老酒、贵州迎宾酒、镇酒等新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黔酒复兴之势渐成。
黔酒发展势头不可小觑
依托丰厚的资源优势,贵州省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贵州白酒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茅台酒原产地及赤水河上游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方案》、《清水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贵州省白酒产业振兴计划》等促进白酒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颁布了《酱香型白酒》、《贵州米酒》等一系列地方标准。各白酒产业聚集地区也先后编制了本地区白酒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对本地区白酒产业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研究。
为加快白酒工业技改扩能步伐,贵州省陆续组织实施了茅台酒2万千升/年、青酒1万千升/年、金沙回沙酒4000千升/年的生产扩建重点工程,金沙窖酒、董酒、安酒、珍酒、匀酒等传统品牌白酒生产企业的改制重组完成,存量进一步盘活,总量不断做大。
近年来,在贵州、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贵州白酒产业快速发展。
特别是2011年,贵州省白酒生产企业达到527家,拥有白酒许可证255张,规模以上白酒企业66户,白酒产量24.66万千升,增长47.57%,增速在排第4位。产量从2010年的第12位上升到第11位;实现工业增加值231.78亿元,增长27.9%,高于贵州省工业增速6.8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3.4%,实现利税184.5亿元,居第二位,同比增长60%;贵州省酒类出口大幅度增长,出口1206千升,货值1.0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2%和69.4%,酒类产品一跃成为贵州省出口货值的食品。牵头制定的《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委发布,正式奠定贵州酱香白酒在国内市场的地位。白酒企业技改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习酒、国台、珍酒、金沙等一批白酒企业加大品牌投入,塑造品牌形象,珍酒还获得了“驰名商标”。贵州白酒已有酱香型、浓香型、董香型、兼香型、米香型、清香型、其他香型等多种类型,初步形成了高、中、低档搭配。
去年举办的贵州省白酒产业发展大会,再次明确了贵州省白酒产业发展的新目标:到2015年,白酒产量确保80万千升、力争100万千升,占白酒市场份额达到10%左右,白酒工业总产值确保1300亿元,力争1500亿元。同时,培育一批名优品牌,新增6至10个驰名商标和一批商标。到2020年,贵州白酒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0%。
此次大会还确立了加快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国酒文化之都”的奋斗目标,努力做到“未来十年白酒看贵州”。
目标一出,外媒即大呼“黔酒发展势头不可小觑”。
酱浓并举兼有其他
贵州白酒看仁怀,仁怀白酒看茅台。加快白酒产业发展,贵州首先将巩固和提升“国酒茅台”的地位。贵州省主要领导表示,“可以说,没有茅台酒的发展就没有今天贵州白酒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未来十年贵州白酒加快发展同样要靠茅台”。
但是贵州深知,仅仅有一个茅台不够,贵州省酒业发展的滞后是整体的。做大做强白酒产业,必须坚持“酱浓并举、兼有其他”的发展方针,打造一批白酒特色品牌。将重点投资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8000千升/年董酒生产线恢复改造项目、贵州青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增1万千升/年白酒扩建工程、贵州万众湄窖酒业有限公司新增1200千升/年湄窖基酒技改项目;实施安酒公司6000千升/年填平补齐技改项目、贵州鸭溪酒业有限公司恢复3000千升/年技改项目、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云峰酒业有限公司1000千升/年白酒扩建项目等一批名优白酒的技改投资;大力振兴董酒、习酒、金沙窖酒、鸭溪窖酒、平坝窖酒、湄窖、安酒、珍酒以及青酒、贵州醇、小糊涂仙等一批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较好的名优品牌,真正形成酱香型、董香型(兼香型)、浓香型及其他各种香型白酒共存和高中低档产品并举、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贵州白酒发展格局,提升“贵州白酒”品牌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做强做大白酒产业
“容天下人、卖天下酒”,“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贵州同时将发挥贵州酿酒独特的环境、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白酒生产经营要素向贵州省内的白酒工业园区聚集,做强做大白酒产业。通过打造黔北地区(以遵义市和毕节地区为主)、黔中地区(以贵阳市和安顺市为主)、黔南地区(以黔东南州、黔南州和黔西南州为主)三个贵州白酒品牌基地,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目前,三大贵州白酒品牌基地正在稳步推进。其中,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已有20多个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一期预计总投资36.75亿元,并升格为贵州省仁怀经济开发区;黔中平坝县白酒生态工业园区已有18家生产企业入住,贵州平坝酒厂资产重组等工作已在进行,贵州老八大名酒之一的安酒也已恢复生产;黔南地区基地,黔南州已制定了该州的白酒品牌基地建设规划方案,黔东南、黔西南州企业的技改扩能等工作也已在实施中。
开放程度不够,没有形成独特的黔酒渠道,难以融入市场。贵州白酒的突围,同样需要观念的转变,用更开阔的视野和胸怀去搭建平台和寻找机会。
这一切,在“(贵州)酒类博览会”上得以精彩诠释。
商务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姜增伟曾说:“相信酒博会一定能越办越好,成为具有贵州风格、特色、世界水平的展会和酒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借助这一平台,贵州将带动酒类经贸洽谈,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据悉,贵州计划在未来5年内,把遵义、贵阳建设成为重要的名优白酒集散地,并围绕白酒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快建设一批物流企业,形成较为完备的白酒物流、市场体系。
很显然,“每年举办一次酒类博览会、建设一个化酒类交易中心”,已成为提升贵州白酒整体形象的题中要义。
未来十年,白酒看贵州。贵州白酒,将在国酒茅台的带动下,酱浓并举、多轮共驱,蓬勃复兴。